論文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本站僅為論文查重渠道,非知網官方網站。
中國知網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也叫做知網查重系統,以《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》為全文比對數據庫,實現了對抄襲與剽竊、偽造、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快速檢測,可供用戶檢測論文。目的是提供辨別和處理學術不端文獻的能力,為審查論文提供技術服務。檢測系統在對論文進行檢測之后,生成檢測報告,為判斷論文性質提供相關依據。
1、知網查重系統可預防和打擊學術不端行為
這是系統最重要的作用,這種作用的發揮源于其強大的檢測功能。“預防”的機制是指在出版環節上的預防。及時發現、準確判斷是預防實現的技術前提。CNKI收錄的各類資源為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監測系統提供了資源支持。在收錄資源種類上,CNKI在國內具有明顯優勢,收錄了期刊、學位論文、會議論文、報紙、年鑒、工具書、專利、外文文獻、學術文獻引文等與科學研究、學習相關的主要資源。在資源收錄數量上,CNKI明顯優于同類產品,各個資源庫收錄年限長,期刊等主要資源庫回溯到創刊。在資源更新速度上,CNKI產品除了第三方合作的外文文獻以外,其他資源都做到了日日更新,單日更新數量大。這些都保證了文獻檢測的準確性和有效性。
另外,中國知網是中國各高校、研究所等學術機構和個人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庫。 一些作者也是企圖借助中國知網豐富的資源來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。但不論作者的手段如何高明,材料如何篡改,都是在中國知網數據庫資源范圍的操作。知網查重系統主要是以自有的資源為比對庫進行檢測,檢測以句子為最小指紋,原則上,只要檢測文獻與比對文獻存在一個相同的句子,就能被知網查重系統發現。
2、知網查重系統可能會傷及無辜
在學術不端鬧得沸沸揚揚的今天, 知網查重系統的出現為編審工作帶來了武器,也為高校對學位論文有了一個檢測的工具?出于好奇和對工作的敏感,在接待學生要求更換論文時,我一般都會問一下對論文做了什么修改?學生總是很配合,有問必答?大部分都是因為參考文獻引用引起的?并告訴我引用的參考文獻不能直接照搬原文,而是只能用自己的話將原文的意思說出?否則相似度檢測,多少個字相同就會累計計算?只有極個別的告訴我,只是對致謝作了修改,要感謝的人和師兄的相同,修改時調換了一下次序即可?聽到這些,就感覺這種論文檢測似乎有點傷及無辜,因而會給人矯枉過正的感覺?
總的說來,學生的回答我傾向于相信,當然,如果真有段落性的抄襲也不愿告訴別人,但不可能這么多學生都在撒謊,畢竟抄襲還是個別行為?參考文獻本就分為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,直接引用能讓讀者了解被引用作者的原話,用引號括起來,并標明出處,這就符合學術規范,是不應作抄襲論處的?我相信知網查重系統對規范的參考文獻直接引用是能夠濾掉的,即不累計入相似度數值中的,如果知網查重系統不能濾掉,檢測人員可以手工將這些濾掉?由于我沒有用過知網查重系統,但從網上得知,系統檢測的最終結果還是要由專家說了算?我估計可能是學生直接引用不合規范,如沒有用引號括起來,或者沒有標明出處等等,干脆一步到位改成間接引用了,其實將直接引用規范化也應該是可以的?如果認為有了知網查重系統,以后就不能直接引用參考文獻了,這肯定不是知網查重系統設計的初衷?當然一個新推出的系統還要在應用實踐中不斷做修正?
3、知網查重系統不是萬能的
知網查重系統只能對來稿和已發表的論文進行對比檢測,一稿多投問題則不易發現?如果編輯部之間要審核的論文共享,內容發布到文摘級,編輯部就會容易發現一稿多投的問題,如此一來作者也不敢一稿多投,或者即使一稿多投也不至于一稿多發,當然一些編輯部的審稿時間過長也應承擔一些責任?要重在防而不是秋后算賬上,讓人們不敢也不能違背基本的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,這樣顯得更人性化?即如鄧小平同志說過的:好的制度可以使壞人變好,壞的制度可以使好人變壞?
目前,有專門代寫論文的網站,用“代寫論文”百度一下,能得到215萬個查詢結果?代寫?代發論文為營利手段的“槍手”網站,明目張膽?明碼標價地招攬生意?不當署名?竄改實驗數據這類的學術造假行為,再有抄襲內容不在比對庫中,或者是跨語言抄襲等等,也不是知網查重系統能容易發現的?就像有了監測儀,也還是有人動歪腦筋對付監測儀,如撕磁條,甚至有使用磁鐵對書上磁條消磁,然后大搖大擺走過監測通道的報道?監測儀不是萬能的,人工監督依然不可少?知網查重系統也不可能是萬能的,只是防止學術不端的一個輔助手段?